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

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D 【解析】 根据材料“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体制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海关,从而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以后,福建北部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在洞庭湖等地区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 宋代农村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 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 新航路开辟加快了物种交流

 

查看答案

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表明

A. 清朝承袭了明朝制度

B. 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

C. 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D. 传统家天下体制瓦解

 

查看答案

在我国西北、中原乃至长江流域的隋唐墓葬中普遍出现骏马、骆驼和胡人等塑像如下图,而宋以后的墓葬则几乎绝迹。这主要是由于

A. 西北战乱的频繁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瓷器制造的繁荣

D. 丝绸之路的兴盛

 

查看答案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入侵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 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D. 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 “静的社会消极柔弱,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

材料二、 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

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 《<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

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

问:

(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

(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

(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

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

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