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D 【解析】 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方框内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

A.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查看答案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查看答案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

A. 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

B. 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

C. 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

D. 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

 

查看答案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有何不同?

(3)两者对人的定义的差别在治国思想上有何表现?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