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井田制破坏。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解析】 (1)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时代总特征、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 (2)从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来源角度答特征,从董仲舒的思想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改变角度答影响。 (3)从材料中唐代儒学、宗教、艺术的多源综合可点明其特点,可从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政策和对外交往等角度简析原因。 (4)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

A.无为寡欲

B.格物致知

C.内心反省

D.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了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查看答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 光大儒家

B. 恢复礼乐秩序

C. 建立教育体系

D. 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 D.儒家学说与权术

 

查看答案

“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

A.荀子

B.韩非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