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

(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宋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科举制。 (3)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措施: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5)趋势: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它由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构成,中央的政治制度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大变动”指的是三省六部制,在选官制度上的“大变动”指的是科举制。 (3)矛盾:由材料“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可知,当时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则是实行二府三司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意思就是缺少了对皇权进行有效制约的制度性因素,这体现在明代主要是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立,在清朝主要是军机处的设立。 (5)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三则材料都是在讲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体现出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有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 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 “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查看答案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B.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查看答案

1924年,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实现,其实现的标志是

A. 中共一大召开

B. 中共三大召开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查看答案

中共“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瞻仰红船时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他们瞻仰的红船位于

A.浙江嘉兴

B.江西井冈山

C.陕西延安

D.河北西柏坡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反映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是

A. “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D.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