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 1982年4月,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为转移国内经济疲软的矛盾,下令出兵占领马...

    材料  1982年4月,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为转移国内经济疲软的矛盾,下令出兵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阿马岛战争正式爆发。战前阿国防部长认为“马岛距英7000多海里,马岛附近也没有基地可用”,英国全面出兵“根本不可能”。但撒切尔政府表现出了异常的强硬,当即宣布与阿根廷断交,并成立战时内阁,同时英国国会以全票通过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加尔铁里自恃是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铁杆盟友,以为“美国将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行事”。然而,美国第一个撕下调停的面纱,宣布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和禁运;国际大国中只有苏联为阿军提供了情报支援。阿军在战前未储备足够的武器弹药,受到制裁后,持续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外交方面,欧共体和英联邦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一致要求联合国支持英国、制裁阿根廷。而以安第斯共同体为首的大部分拉美国家则旗帜鲜明地支持阿根廷,呼吁和平解决争端。最终持续了两个多月的英阿马岛之战,以英国的胜利告一段落。

——摘编自杜东冬陈刚《马岛之战阿根廷输在哪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岛之战反映出国际关系的特点。

 

(1)原因:阿根廷经济水平与英国存在差距;阿军战前准备不足;英方对马岛问题的强硬态度;受到西方集团的联合制裁;对美国的态度判断失误。 (2)特点:地区间领土纠纷严重;美苏两个大国插手地区事务,致使矛盾加剧;经济区域化组织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加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冲突严重。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撒切尔政府表现出了异常的强硬,当即宣布与阿根廷断交,并成立战时内阁,同时英国国会以全票通过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得出:英方对马岛问题的强硬态度;由“以为‘美国将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行事’。然而,美国第一个撕下调停的面纱,宣布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和禁运”得出:对美国的态度判断失误;由材料信息“阿军在战前未储备足够的武器弹药,受到制裁后,持续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得出:阿军战前准备不足;由材料信息“外交方面,欧共体和英联邦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一致要求联合国支持英国、制裁阿根廷”得出:受到西方集团的联合制裁;结合所学知识从阿根廷经济水平与英国存在差距的角度补充。 (2)“特点”,根据材料“1982年4月,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为转移国内经济疲软的矛盾,下令出兵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阿马岛战争正式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地区间领土纠纷严重;由材料信息“美国第一个撕下调停的面纱,宣布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和禁运;国际大国中只有苏联为阿军提供了情报支援”得出:美苏两个大国插手地区事务,致使矛盾加剧;由材料信息“以安第斯共同体为首的大部分拉美国家则旗帜鲜明地支持阿根廷,呼吁和平解决争端”得出:经济区域化组织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加强;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冲突严重的角度补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晚清地方自治以日本官治、自治相结合为蓝本,由直隶等省先行试办。1906年8月,袁世凯委派天津知府设天津自治总局,作为直隶城乡最高的地方自治领导机关。该局先以普及自治教育为活动重点,选派曾学习过法政的士绅为宣传员,宣讲近代地方自治基础知识。每月印发《法政官话报》、《自治讲义》分发各属学习与张贴。另附设了自治研究所,培养自治人才。经过为期四个月的速成学习,袁世凯选派一些人赴日学习、考察。又由天津官、绅、商、学共46名代表组成自治促进会,依照日本自治法规,制定了《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在此基础上,于1907年七八月间通过选举组成了天津县议事会。至此,天津试办自治初见成效,袁世凯遂令各州县以天津为模范,推行城镇乡地方自治。

——摘自徐永志《论20世纪初直隶地区的社会整合》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自治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自治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是由于民族危机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内容,它的特点,也都是由于这个危机和解决这个危机的要求所决定的,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并且决定了如何改造它们。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多个观点,请依据其中的一个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

——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的福利支出为20.74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到80年代初时,福利支出685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6%。这种变化说明英国

A.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 B.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D.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查看答案

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

A.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 D.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