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苏联模式是一种已经失败的模式。苏联模式=穷人统治≠常态统治,在剥夺富人的财产权的同时,也让穷人的发财梦、彻底破灭了。结果,苏联模式不满足人的发财梦、只满足少数人的升官梦,这让权力的含金量骤然升值、并使权力斗争、变得异常残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二战后对其的历次改革效果怎么样?

 

(1)错误: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根源:生产关系超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效果: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效果,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导致改革失败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列宁所说的犯的错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的需要,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被证明是错误的。根源是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据材料“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由原来设想的直接过渡发展到间接过渡,利用市场的手段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对于斯大林体制的认识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果欲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决专制,于家庭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中的“纲常阶级制”实质指什么?为什么共和立宪制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

(2)材料二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是如何实现“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的?结果如何?

(3)陈独秀提倡的“伦理的觉悟”指的是什么运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简要评价这种“伦理的觉悟”?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全球性,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发达国家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实现

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  ④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世贸组织关于中国在进口和销售美国电影、音像制品和图书产品上有违规行为的诉讼作出了判决:中国政府不得硬性要求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只能与政府控管的公司做交易。由此可见,世贸组织

A.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B.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C.实现了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宗旨

D.严重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