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孙子,本支百世。”这句话能够印证的是
A.君统宗法化 B.王权专制化 C.封国宗亲化 D.贵族特权化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孟德斯鸿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仿效.
——周晓非《启象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并結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并分析两者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从古至今,政府与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的思考或实践从未中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虽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但多数地主仍选择租佃方式.在这种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材料三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四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并指出孔子思想观点的政治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简评孙中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
(4)根据材料四,指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新举措,并概括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经济学人》杂志指出:“目前的全球一体化只是一种选择性的现象,有的国家获益,有的国家则没有。其意在说明
A.全球一体化推进较为困难 B.经济全球化下的利益失衡
C.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