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如图箭头表示的是秦朝在平定某地时的行军路线。下列选项中对此行动起到促进作用的措施...

如图箭头表示的是秦朝在平定某地时的行军路线。下列选项中对此行动起到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修筑长城

B.开凿灵渠

C.修建“直道”

D.开辟“五尺道”

 

B 【解析】 由图片可知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北方;C项是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10万工人修建的;D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故不符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儿童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教育理论,王守仁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蒙蔽最少,所以实施教育要及早从儿童时期抓起。王守仁批判了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守仁认为教育并非铸造器物,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的陶冶,“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守仁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认识和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王守仁主张培养“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他鼓励阅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逐步领会道德观念的实质。例如讲“孝”,不能只讲孝顺父母的道理,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出“孝”来,奉养父母,认真听从父母教诲,这才算得上真正尽了“孝道”。

——摘编自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里写道:“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他认为“良心”是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有的道德观念,如公正、诚实、勇敢、克制。卢梭认为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去读,否则,读书就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主张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卢梭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和分析,“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

——摘编自黎军、张大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教育思想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出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18世纪早期,对植物学感兴趣成为一时的风气,人们热衷于采集矿石、昆虫、化石等,并且加以分类编目。新大陆的发现及异邦物种的出现,也刺激了人们在这方面的兴趣。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澜,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想用启蒙手段达到救亡目的。然而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充满战乱苦难,国家利益与人民痛苦压倒了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为了群体的救亡,个人权利、自由与尊严都显得不切实际,启蒙工作因而受到了牵连。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分析导致中国启蒙工作“受到牵连”的原因。

 

查看答案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C.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D.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查看答案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整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的理论。”这一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

A.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B.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C.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