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B.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C.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D.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D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这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D正确;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是理学求学方式,A错误;心学主张内心反映,不是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也不是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B和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 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 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 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查看答案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查看答案

我们的“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包括了一切的传统文化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国学热的发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革命,以章太炎为代表,提出了“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著名口号,倡导保存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国学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关注的是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北大、燕京等大学纷纷设立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学研究不是关起门来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国学热发展变化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兴起原因和推动力量的角度概括近代、现代国学热兴起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现代国学热兴起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冷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查看答案

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二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

——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