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活动。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3)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惊醒国人。 活动: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宣传三民主义,领导民主革命。 (2)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 (3)说明:取得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4)主要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解析】 (1)原因:据材料“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可知,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据材料“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可知,我国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认同感;据材料“……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可知,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惊醒国人。 活动:结合所学可从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宣传三民主义,领导民主革命等角度回答。 (2)表现:据材料“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可知,五四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据材料“……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可知,影响更大。 (3)说明: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据材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可知,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4)主要因素:本问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等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往往受到本国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的水平、乃至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

请回答:

1)美国是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面临的问题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3)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冷战结束后,一些实力较强大国或国家集团,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这一“态势”反映出

A.新国际格局尚未定型

B.国际力量出现了平衡

C.美国力量遭到了削弱

D.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形成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两极格局瓦解 D.世界新格局形成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帕尔默说:“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绝大多数美国人都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一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

A.政治上发表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

B.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

C.军事上与盟国组成反苏战略同盟

D.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答案

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现代某一外交现象时指出:“它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极大地提高了新政权的国际地位;它有助于消除斯大林对中共和政府的偏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寻求了必要的国际支持和援助”。这里的“它”是指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反对霸权主义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