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变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这是...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变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这是一种以要求发展实业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实业救国论出现的主要社会根源是

A. 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解析】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而“救国”是要挽救民族危亡的意思,所以实业救国论出现的主要社会根源只能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而非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辛亥革命的推动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 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 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查看答案

陈启源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

A. 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B. 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C. 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D. 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 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查看答案

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