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忙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 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 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二十四节气”“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讲究不违农时,顺时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反映的是天与人的关系,与材料适时而种,不违农时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排除;D项,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与材料中“民间……谚语”不符,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 职官简练,事物清闲

C. 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查看答案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查看答案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 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 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 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 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

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

A. 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

B. 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D. 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

 

查看答案

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15道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26路

288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