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

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C 【解析】 试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依据所学可知,A是在1953年制定的;B是在1957年;D是在1956年;C是在1954年,之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局面结束,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所以应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邱菽园(1874-1941年),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邱笃信,是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米业大王”。邱菽园幼时随母先往澳门后转往新加坡,在父亲身边接受国学名师精心教导。1895年,邱菽园赴京参加会试,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接受维新变法进步思想。1898年5月,邱菽园创办《天南新报》,是新加坡早期中文报纸,极力宣传维新思想。1905年4月《天南新报》停刊。此后,邱菽园还担任过新加坡《南铎日报》《觉华周报》《星洲日报》等报纸副刊编辑,普及灯谜知识;他还热心于教育、社会事业,担任过学校董事、新加坡漳州十属会馆(今漳州总会)坐办等社会职务。

——摘编自茅海建《张之洞策反邱菽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邱菽园早期活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邱菽园的政治、文化活动予以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帮助它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因难,这就是“第计划”。到1951年底,“第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的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美国向这些地区提供技术援助,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卫生、教育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援国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大量的技术人员被派往受援国,使美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受援国,加深了美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影响。以此为契机,美国拓展了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逐渐控制了中东,1939年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3.1%,1956年则增加到65%。在东南亚地区,则通过“第计划”将其变成美国商品及资金的倾销市场。美国将大量过剩的产品向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出售。

——摘编自谢华《对美国第四点计划的历史考察与分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点计划”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四点计划”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差官录问制度是指审理结案之后,议刑之前,对重案再次差派官员提案最问案犯的程序。宋代继承前制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规则求录问过程皆审查案状、读示结款、核实供词,“令实则书实,虚则陈冤”。如果犯人承认所供属实,无有异同,再进行议刑程序;如果犯人在录问中称冤,则另差官别勘。对县级重案的录问一般由县令、佐集体进行。对州级重案的录问,规定由“邻州选官”录问。对命官刑案的录问,皆由上级审判机构差官进行。京师刑案则一般选御史官担任录问官。御史台狱案差派其他部门的官员进行录问。《庆元条法事类》还规定:录问官如能驳正死罪一人,命官减磨勘二年,吏人转一资;二人者,命官转一官,吏人转二资。案有当驳之情,而录问官司不能驳正,致罪有出入者,减推司罪一等。这对于减少刑狱冤滥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完善差官录问制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差官录问制度作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翻地大约“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二  (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18世纪的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割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等。

——材料均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并说明中英农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