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

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了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5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2000家,损失超过8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三类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出现如此发展情况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外商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商办企业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有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了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清末新政”的推动。 (3)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解析】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忆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丧失,逐渐卷入世界市场角度分析回答。 (2)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比较三类企业变化情况回答“发展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的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 (3)近代中国,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的制约发展缓慢。联系社会动荡等知识回答“主要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但无论是它的兴起或是影响都看到政治的影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展开有多种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结束就是一个明显的工业革命导火线。随着封建制度于18世纪初在西方消失,贵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贸易的专利)也随之消失。这些改变推动了自由贸易,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使工商业的发展更为蓬勃。在这种改变下,旧有的家庭式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所以人们便致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以增加产量,因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材料二  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高潮。资产阶级和工人都发动起来,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2)材料二中英国改革运动的高潮指的是什么事件?结果怎样?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工业革命和政治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查看答案

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查看答案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查看答案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 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 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D. 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