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列对其书体特...

下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笔画圆匀,庄严厚重

B. 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 随意挥洒,任情纵性

D. 行云流水,飘逸易识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既工整清晰,又飞活泼,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小篆的特点,排除B项,为楷书特点,排除。C项为草书特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 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 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 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 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查看答案

《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A. 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

B. 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

C. 《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

D. 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查看答案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查看答案

    材料  施琅在征台过程中,占领澎湖之后,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施琅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终于认清了形势,决定降清。他们请施琅迅速到台湾稳定局势。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抵达台湾,以和平手段完成了台湾统一。这就使清军和郑氏的军队避免了杀伐流血,更使台湾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火。

施琅来到台湾后,命令军队从大陆运去粮饷,不得向当地百姓征集。军队的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他还严禁当地社保甲进行犒劳军队的活动,以免致扰民生。这种为民着想的观念,在当时以至今天都是十分可贵的。

——摘编自王宏志《从施琅统一台湾看古代“爱国”的含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能够完成统一台湾重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琅经营台湾的举措及其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曾几度变迁,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可称为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的典范。唐代正式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中央“三权分立”体制。三省制下中书、门下意见相左时,可以由政事堂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关统一协调决策。三省长官既各自统领本省政务,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政事堂轮流秉笔决事,共议国政,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将三个职能不同的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高效的中枢系统。隋唐时的“六部”是从魏晋时“六官”改革而来,即吏部、民(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委”,秦汉时“九大部委”(九寺)被缩减掉3个,一直沿袭到清朝。李世民当皇帝时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最彻底。时由开国宰相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位为640员,只有隋朝的之一多。可见,“三省六部”制明显优于“三公九卿”制,大唐盛世与政体的先进不无关系。

——据杨峰飞《三省六部制: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大部制”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