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

 

时代

制度

西周时期

“谷出不过籍”,井田制下,借民力助耕公田的劳役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状况分等征税。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收实物。此后,按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

两汉时期

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较少;按人口征收“口赋”,即人头税,数量较多。

十六国至北朝前期

战乱背景下豪强地主控制大量民户,豪强负责征集所控制民户的租调,向朝廷缴纳。

北朝至唐中朝

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役制或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中后期

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清时期

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结合所学,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变化的时段,分别分析其赋税(役)制度的变化和历史影响。

时段一:从        时期到        时期变化及其影响:

时段二:从        时期到        时期;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如,1981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75%,而1989年则降到33%。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胡连生等《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势研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质。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

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企业在纳税后,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是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从1994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国家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实行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全年减少税费1.3万亿元。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一总体减税费将达到2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预期。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选答一时段: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变化:从劳役地租制度向按土地征税的制度转变。 影响:增加了各国的赋税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选答二时段:从十六国(十六国至北朝前期)到唐中期(北朝至唐中期) 变化:从宗主豪强包揽税务到租庸调制。 影响:打击豪强地主势力,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选答三时段:从两汉时期至唐中后期(或明清时期) 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依据到以土地和财产为依据。 影响: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税务负担的合理分配;减轻了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选答四时段:从唐中后期到明清时期变化:征收赋税由实物转向货币。由赋役分开到合并赋役。 影响: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化了税收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其他的选答时段,时段划分合理,与所划分的时段相对应的变化和影响分析正确,亦可得分。 (2)变化:对富人的高额税收减少,对工人的福利政策也大幅度削减。 原因: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局面;福利政策使得政府财政支出过大。 实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本题按照思维水平层次赋分: 水平四:能够从三个阶段进行论述,把握阶段特征,总结归纳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紧密;史实准确无误;语言表达准确。 水平三:能够从两个阶段进行论述,总结归纳较准确;史论结合较紧密,逻辑较清晰;语言表达较准确。 水平二:只能从一个阶段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较紧密,逻辑较清晰;语言表达较准确。 水平一:简单论述,没有逻辑,或只罗列史实,语言表达不准确。 【解析】 第(1)问,选择时段一“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变化”依据材料得出:从劳役地租制度向按土地征税的制度转变。“历史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增加赋税收入、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等角度分析。 选择时段二“从十六国(十六国至北朝前期)到唐中期(北朝至唐中期)”, “变化”,依据材料得出:从宗主豪强包揽税务到租庸调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打击豪强地主势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 选择时段三“从两汉时期至唐中后期(或明清时期)”, “变化”,依据材料信息得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依据到以土地和财产为依据。“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减轻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等角度分析。 选择时段四“从唐中后期到明清时期”,“变化”,依据材料信息得出:征收赋税由实物转向货币;由赋役分开到合并赋役。“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促进农业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人口的增长等角度分析。 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得出:对富人的高额税收减少,对工人的福利政策也大幅度削减。“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政府财政支出过大等角度分析。“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角度回答。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三,并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进行归纳总结;再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读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政”时期,罗斯福曾多次提到,要让美国人有“体面的生活”“体面的工资”和“体面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谋生问题,还涉及人的尊严和价值,而“救济”损害了受助者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感觉并不“体面”。因此,罗斯福政府

①整顿银行和放弃金本位制

②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

③推行“以工代赈”的制度

④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结构呈三层金字塔形。底层是帝国议会,中间层是联邦议会,皇帝、宰相和内阁大臣等高级官员居于金字塔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 宰相主持内阁并对议会负责

C. 联邦议会负责各邦立法工作

D. 帝国议会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查看答案

下面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加快意大利城市化发展

B.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阻碍法国城市化

C. 近代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 殖民活动和工业化推动英国城市化

 

查看答案

在中世纪、绘画、雕塑通常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体力活动,艺术家也被看作手艺人。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卑微的手艺人上升为受人尊崇的“天才”。这种变化表明

A. 艺术的思想性和创造性得到彰显

B. 艺术活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艺术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基本丧失

D. 艺术创作与传统宗教题材相分离

 

查看答案

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认为,对公民资格的严格限制,导致了希腊的衰落;罗马人则因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的做法反映在法律上是

A. 制定《十二铜表法》

B. 汇编成《民法大全》

C. 法律适用于一切自由民

D. 形成了制订法律的理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