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D 【解析】题干中的“自晋宋以来”指的是东晋和南宋,另外,根据题干中的“成书于5世纪”可知,题干描述的时间为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统一全国的朝代,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处于北朝统治范围内,故A、C项错误;士族指的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掌握着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特权,主要组成部分是汉族地主阶级,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被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士族制度没有得到发展,题干中强调的是洛阳地区的士族还能够保持礼仪传统,而不是士族制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北朝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都城迁到洛阳,这一举措促进了洛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洛阳城出现了“礼义富盛,人物殷阜”的现象,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查看答案

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在均田制之下,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石岂者,可并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如此规定

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 为土地兼并打开了方便之门

C. 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

D. 致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

 

查看答案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息阶级矛盾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