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提出了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的理论。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明确提出历史学家应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西方史观的变化表明
A.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B. 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C. 冷战影响了史学研究
D.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某同学整理的如图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A.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三角贸易的影响
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在一开始准备选举时,就在公告中号召选民“知人善任”,“挑选真心实意的人,出身平民,坚定、积极、有正义感、公认为正派的人”,据此可知,这些公告意在
A. 贯彻“主权在民”理念
B. 发动群众进行暴力革命
C.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 让工人群众获得选举权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这表明美国的两院制
A. 分割立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
B. 消除了大小州的矛盾与分歧
C. 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妥协
D. 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
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4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
A.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 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C. 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
D.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 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 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