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与黄宗義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与黄宗義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比较(虚实线代表政治力量的弱强)

——宣朝庆、陈旭华《双轨政治与治世理想》

材料二卢校在《社会契约论》里提道:“治理国家和社会,如果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的话,我们也不会选择通过立契约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契约之下的法治体现公共意志和汇聚集体智慧的法律为依托……让人们生活在依靠自己的意志而制定的法律之下,自然远远胜过将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他人来掌控,因为“谁也无法预知掌权者明天的心情会如何”。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善群体的政治生活、确保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理当选择并坚持法治,重视并且合理引导民意,积极构建利益制衡点,尊重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鼓励监督,反对专制,弘扬正义,实现良法善治。

——摘自陈清《卢梭的法治思想及其法治治理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社会治理结构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与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构想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1)相同:都是双轨政治(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治理轨道);自下而上治理轨道较弱;都囿于君主范畴。 不同:前者君臣不平等(君为臣纲、君主专制),后者君臣平等共治;前者君主间接管理万民,后者君主直接管理万民;前者万民不能对君主产生直接影响,后者万民可以对中央政府或君主产生直接影响;前者无监督机构,后者出现监督机构——学校。 (2)构想:社会契约;法治;民主;权力制衡;民主共和。 进步:构建了未来社会的蓝图;突破人治,实行法治;突破君主的范畴。 【解析】 (1)相同点根据图示可知有虚线及实线两条治理轨道,且左侧虚线表明自万民到君主的治理轨道软弱,皆受制于皇权权威;不同点根据图示从君臣管理、君民关系、监督机制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二“选择通过立契约的方式…依靠自己的意志而制定…理当选择并坚持法治…积极构建利益制衡点”结合卢梭的思想主张进行概括;二问从民主构建方式及创新、国家治理方式进行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经是声名显的人物了。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于》《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孔于“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直就是庄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为政“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下启了韩非的极端尊君、极端维护等级制度的势位思想。梁启超则说:孔子的为人行事,有时表现为“温良恭让”,有时又表现为“发强恭敬刚毅”;有时表现为“冲淡悟退”,有时又表现为“内热栖皇”,奔走于诸侯之门;有时表现为“无可无不可”,有时又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编自张岩《试析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原因》

材料二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天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材料三葛兆光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请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 遭到了普遍反对

B. 忽视了道德教化

C. 最终必然会失败

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查看答案

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绿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查看答案

“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是国内有识之土在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它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讲了大家想讲的话。”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南方谈话

D. 中共十四大

 

查看答案

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一一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社电反映了

A. 苏联对中国科技的大力支持

B. 冷战时期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C.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