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是拿这笔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地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1)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2)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解析】 (1)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结合所学从《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等角度说明中国不是“赢家”。依据材料“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结合所学从战争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扩军备战发动侵略战争导致最后的战败等角度说明日本不是“赢家”。 (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意义。依据材料“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地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结合相关所学从近代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等角度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处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除十将军外,雅典几乎所有官职均向各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投票并作出决议。

材料二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为三。

材料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1)材料一说明雅典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

(2)有人说材料二说明了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查看答案

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思想解放

 

查看答案

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战略反攻

C. 战略决战

D. 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毛泽东指出《双十协定》的“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与此协议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国民党一大

B. 中共一大

C. 八七会议

D. 重庆谈判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D.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