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面对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思想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从前我们常要说要西洋化,现在常说我们要现代化;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的”。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文化主体地位变化的角度,评述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过程。

 

 

(1)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多种思想交融;儒家思想及其代表既约束政权又服务于政权;宗教观念淡薄,关注现实。 成因:中国较早确立了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国较早形成了民本观念 (2)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3)19世纪40-90年代:洋务派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为主体,承认有不如西方之处;促使洋务运动开展(或有利于向西方学习),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出现了以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近代学术为主体的社会思潮;中国传统文化本位受到冲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主张全面引进西方文化;有利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偏向。 20世纪40年代:强调保留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化理论初步成熟。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得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多种思想交融;根据“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得出儒家思想及其代表既约束政权又服务于政权;根据材料“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得出宗教观念淡薄,关注现实。成因:可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专制制度的演变发展、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等角度概括。 (2)“相似之处”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权威等角度思考作答;“不同作用”,“李贽反正统意识的影响”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这一角度思考作答,“文艺复兴的影响”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3)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可得出是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为主体。根据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可得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得出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根据“20世纪40年代……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可得出强调保留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化理论初步成熟。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史实进行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要。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 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

B. 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 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 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查看答案

某位西方科学家的网上纪念馆,介绍了他的著作和论文,其中有《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热辐射讲义》等。以下科技成就与这位科学家的科学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是

A. 蒸汽机和火车机车

B. 原子弹和氢弹

C. 半导体和激光器

D. 克隆和转基因技术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 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 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查看答案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查看答案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 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 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

C. 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

D. 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