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

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A. 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B. 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 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D. 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D 【解析】 材料中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可知新教育反映资本主义时代潮流,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与天主教会的关系,故A项排除;17、18世纪启蒙思想兴起,故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宗教改革思想与培养“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无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世界第一部唐诗交响乐《大地之歌》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马勒1908年创作的,它以中国唐诗为背景,歌词来自于一本意译的中国抒情诗《中国之笛》。该曲的创作体现了

A. 杰出文艺作品须有中西贯通的特征

B. 唐诗具有兼容并蓄的气度与品质

C. 跨界融合是滋生艺术生命力的根本

D. 全球化推动中西文化借鉴与交融

 

查看答案

“机器侵入花园”-直是 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它表达了许多美国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担忧,但技术能够改善生活的潜力却得到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这种认可

A. 成为技术狂飙突进的前提

B. 容易导致对工业化弊端的忽视

C. 促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流行

D. 反映了知识界与民众的严重对立

 

查看答案

姓名 

陈独秀

高一涵

刘叔雅

高语军

潘赞化

谢无量

易白沙

籍贯及主要社会背景

安徽怀宁人

安徽六安人,与陈独秀在东京交往密切

安徽合肥人,与陈独秀在东京交往密切

安徽寿阳人,与陈独秀交往密切

安徽桐城人,一直与陈独秀并肩作战

四川人,长期居安徽芜湖,与安徽知识分子熟稔

湖南人,长期旅皖,与皖政界和文化界关系密切

 

 

表1为1915年9月--1916年 2月期间《青年杂志》主要撰稿人情况,这表明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A. 未能突破传统社会未缚

B. 深受皖地传统文化的影响

C. 借助传统纽带聚合力量

D. 传播影响所及的地城有限

 

查看答案

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曾一度保持着印度佛教信仰中极富宗教威严的“伟丈夫”形象。但唐宋以来,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这

A. 背离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B. 推动了佛教进一步传播

C. 吸收了理学的思想资源

D. 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形成

 

查看答案

曾以“夷狄”自居的楚人,在春秋中后期将其先祖追溯至同中原政治联系更为密切的祝融,到战国时期再将其先祖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颛项,同中原炎黄世系建立起直接血缘联系。这一过程反映了

A. 宗法制趋于强化

B. 华夏认同逐渐扩大

C. 分封制已经瓦解

D. 统一格局初步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