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再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章开沅先生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什么新视角?

 

(1)特点:借鉴性,较全面地借鉴了美国政治制度和两方政治理论;进展快速,不到一年就建立起来;曲折性和持久性,屡遭挫折,人民不断努力追求。 (2)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 观点:同意。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 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视角:打破史学界长期使用的“革命史框架”,将辛亥革命放到更加宏大的历史时空中去研究(或突破时段,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 【解析】 试题(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中国民主政治建立的一个趋势和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民主政治首先具有曲折性,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强,因此民主过程的曲折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中国的民主借鉴的是西方,因此又具有借鉴性。由于曲折,所以时间就久,因此具有持久性。 (2)本题第一小问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出来,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二问来说就是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回答同不同意都可以,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可以,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本题考查对历史史观的认识。历史史观主要有五种,一般把辛亥革命都放在历史革命的框架中去思考。章先生的思考方式主要是从整个历史过程中来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和必然性。主要探究它的意义和它产生的来源。这样就独辟蹊径,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纪念邮票

图一:1995年9月3日发行,主题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共8枚,图案为·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台湾光复、伟大胜利(注:芒友会师指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取得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后在云南芒友会师。)

图二:2005年8月15日发行主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共4枚,图案为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1)概括材料一中“反对派”反对政府政策的理由?

(2)据材料二,总结莫克·维卡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义。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查看答案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 西北边境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

A. 彰显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B. 保留本国旧专制残余

C. 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查看答案

1960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