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 关注西方科技
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的解读正确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知识经济的出现
C. 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张芝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下列书法作品与张芝所擅书法字体一致的是
A.
B.
C.
D.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普遍迅速发展
B. 为了丰富不断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
C. 是汉字发展由繁到简趋势的产物
D. 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A. 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 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 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 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