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0月下旬,尼克松在欢迎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据此判断,美国
A. 积极传递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 彻底改变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C. 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
D. 开始推进与中国新型区域合作
“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该宪法
A.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 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场转移到运动战场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此次会议
A.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A. 强调信念一致
B. 强化公仆意识
C. 充实人民语言
D. 彰显平等精神
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
A. 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
B.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C. 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
D. 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