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场转移到运动战场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此次会议
A.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A. 强调信念一致
B. 强化公仆意识
C. 充实人民语言
D. 彰显平等精神
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
A. 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
B.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C. 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
D. 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
史家陈旭麓说:“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些变化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下列不属于材料中的“它”布新之举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福州船政局
C. 派遣留学生
D. 发昌机器厂
英国传教士米赫斯认为:“革命军确有进步及改革之能力与走向,此清朝所绝不能有所表示者……如基督教国家对此运动加以阻挠而打倒之,诚为大可惜之事也。至其所奉特异的基督教,虽仍有可议之处,然已远胜于中国人一向之偶像崇拜矣……对于双方战争,务宜不再被牵涉入此旋涡,避免与各方面发生任何政府间的关系。”这表明米赫斯主张
A. 对太平天国运动采取中立政策
B. 避免英国介入义和团运动
C. 对辛亥革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D. 对北伐战争奉行中立政策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
A. 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C. 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D. 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