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陈旭麓说:“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些变化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下列不属于材料中的“它”布新之举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福州船政局
C. 派遣留学生
D. 发昌机器厂
英国传教士米赫斯认为:“革命军确有进步及改革之能力与走向,此清朝所绝不能有所表示者……如基督教国家对此运动加以阻挠而打倒之,诚为大可惜之事也。至其所奉特异的基督教,虽仍有可议之处,然已远胜于中国人一向之偶像崇拜矣……对于双方战争,务宜不再被牵涉入此旋涡,避免与各方面发生任何政府间的关系。”这表明米赫斯主张
A. 对太平天国运动采取中立政策
B. 避免英国介入义和团运动
C. 对辛亥革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D. 对北伐战争奉行中立政策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
A. 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C. 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D. 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
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 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 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
B. 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
C. 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
D. 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
本世纪初,在伊拉克问题从危机向战争的演变过程中,欧盟国家法国和德国都是反对美国单方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要力量。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生,法国和德国都强调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
A. 欧盟成员国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 美国综合实力大幅衰弱
C. 欧盟成员国对美政策相对独立
D. 美国霸权主义严重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