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据此...

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农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A. 陕西出土的牛耕画像石

B. 甲骨文中写有“协田”字样的卜辞

C.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 《诗经》中关于农业生产场面的描写

 

C 【解析】 根据题干“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能直接反映中国古代早期农业发展状况,C项正确。A项,牛耕产生春秋战国时期,而牛耕画像石为汉代文物,不符合早期农业发展特点,故排除。“协田”卜辞为商代占卜而作,未能直接体现农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D项,《诗经》关于农业生产场面的描写并非有关农业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③必修.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起义队伍,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历史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思想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毛泽东“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三,指出他开辟这一革命道路的原因。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思考日益深入精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来到世界,并非是为了经受苦难,而是为了享受快乐。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世界形成之后,则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

材料二  不久以前,有人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凯撒、亚历山大、铁木真、克伦威尔等人,哪一个是最伟大的人物?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至于那些政治家和征服者,不过是些大名鼎鼎的坏蛋罢了。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惟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双手就被缚了。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

(1)指出材料一中作者的主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怎样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哪一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认为牛顿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养。牛顿的科学成就启发了伏尔泰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他提出了哪些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思想有何新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上述现象的出现

A. 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

B. 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

C.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D. 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

 

查看答案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 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B.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