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
A. “百花齐放”的方针
B. “百家争鸣”的方针
C.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孙中山“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三大政策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 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 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 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出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材料说明了
A. 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B. 孙中山准备建立苏维埃国家
C. 孙中山完全接受了中共的主张
D. 革命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 邓小平理论
B. 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