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 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 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 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出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材料说明了
A. 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B. 孙中山准备建立苏维埃国家
C. 孙中山完全接受了中共的主张
D. 革命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 邓小平理论
B. 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三个代表
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近代中国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 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对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 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 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