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 邓小平理论
B. 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三个代表
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近代中国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 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对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 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 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李大钊的是
A.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 《庶民的胜利》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5年,针对袁世凯辟孔复古的逆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
A. 义和团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