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 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 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C 【解析】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2年7月15曰,中国外交部次长傅秉常在约见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安德鲁斯时,又明确提出中国收回香港的主张。在1942年底中英关于签订新约的谈判中,香港问题成为中英争执的焦点……

——《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材料二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收复香港问题的态度。并分析没有达到目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的原则立场及其结果和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西欧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材料二  宪法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1)指出材料一、二各出自的政治文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及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摘自《秦废封建》

材料二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摘自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顾炎武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评价及其提出的新主张。

 

 

查看答案

二战后成立的某国际组织首脑会议宣言强调:冷战和它变成真正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和平共处的原则是替代“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该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不结盟运动

C. 联合国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组织    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