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凝聚力”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1)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2)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大大低估了……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和“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从民族凝聚力、军事力量、民众的斗志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政治上主要从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角度分析,军事上主要从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配合抗战上归纳。 (2)第一小问,政治愿望从材料中“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可以提炼出答案。第二小问,积极因素可从人民愿望、历史传统、两岸交流需求等方面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这里的“遗憾”主要是指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 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 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D. 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查看答案

日本东京大学田中明彦在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政治上存在着美、俄、英、法、中五个中心。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美国已彻底失去世界霸权

B. 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强

C. 中国已能左右世界格局

D. 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戴高乐的顾问,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科耶夫曾言“单一民族国家太过狭小,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一观点反映了

①实现法国欧洲霸主的目标

②主张通过联合保证西欧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③要求东西方联合制美

④战后美苏争霸威胁欧洲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A. 批判了美国的“冷战”政策

B. 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 力图缓和美苏之间的关系

D. 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查看答案

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周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在设计者看来

A. 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B. 尼克松的访华具有跨时代意义

C. 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两极格局

D. 中美终于打破坚冰实现建交夙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