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巩固苏维埃政权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在对《资本论》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认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基于
A. 经济的迅速发展
B. 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完善
C. 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电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1949年4月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 民国三十五年
B. 民国三十七年
C. 民国三十八年
D. 民国四十年
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 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 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 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 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 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