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电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1949年4月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 民国三十五年
B. 民国三十七年
C. 民国三十八年
D. 民国四十年
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 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 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 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 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 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在于
A. 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B. 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 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D. 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
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
A.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
B. 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
C.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