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定国是诏》
D. 《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
A. 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
A. 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
B. 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
C. 美国南北分裂
D. 英国尚未承认美国独立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
D.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