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代表人物 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 BC5世纪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代表人物

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

BC5世纪

希腊史学家

“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4世纪

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

“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

1304年

法国传教士孟特高维诺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他服膺于中国人的宽容。

1739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1793年

英方使华代表马戛尔尼

“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英军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1895年

威廉二世

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幅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

1993年

美国芒罗

“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

1997年

日本堂义宪

“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

 

 

——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论题: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 阐述:地理交通自然因素。古代交通不便,外国人对中国认知较为模糊不准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连为-体,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逐渐清晰。中国的国家实力。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外国人大多对中国充满好感和美慕;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多轻蔑诽谤中国;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既肯定又疑惧,态度较为复杂。民族利益和阶级立场。伏尔泰赞美中国的重要原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抗法国封建王权和教权,宣扬启蒙思想;美国学者芒罗宜扬“中国威胁论”是美国霸权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总之,我们应坚持中国道路,维护中国国际形象,辩证看待外国人对我国的评价。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从材料中的“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等信息可以看出,对古代中国,外国人大多充满好感和羡慕;从材料中的“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可以看出,近代时期外国人大多轻蔑诽谤中国;从材料中的“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来看,在当代,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比较复杂。据此首先确定论题“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外国人对中国形象认知和评价的变化”,选定一个论题,然后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证。论题要明确,论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所周知,西欧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母国生产结构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成了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并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与西欧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不同,古代中国,其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性变革不得不主要依靠国内市市场。然而,鉴于国内各地区的巨大差异,就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影响而言,明清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外向型转化,但还是发生一些显著变化,如欧洲商旅、殖民者用白银交换中国的生丝、绸缎等产品。明代外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私商港、岛屿也多在闵、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剥是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到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突破和生产关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经济的藩篱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

——摘编白孙竞昊《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

材料二  :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对中、欧产生影响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显著进步之处并说明其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

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到:“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下列文艺作品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萧伯纳的小说《苹果车》

B. 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

C. 塞尚的画作《樱桃和桃子》

D. 毕加索《格尔尼卡》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B. 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 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查看答案

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

A. “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

B. 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C. 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

D. “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