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重点班1班做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

阅读下列材料:重点班1班做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1)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2)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解析】 (1)依据材料“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可以得出,商鞅变法有利于社会秩序安定和国力增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一系列旧制度。据材料“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可以得出导致了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2)第一问,依据材料“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即可得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等。第二问,结合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来加以回答,从中吸取教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平行班2班、3班做

材料一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并从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的诗歌体现出其怎样的政治理念?

(2)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这一措施反映出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其中哪一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城”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B.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C. 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

D. 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查看答案

一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中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硫远,谗佞辐餐,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A. 司马光作为变法的反对者,其言多为污蔑之词不足采信

B. 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亲历者,所述反映了他对变法的反思

C.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分析要比其他人客观公正

D. 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好友,势必为其寻找借口开脱责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