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420年—422年在位)于称帝前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其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在罢掉或处死的官吏中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一律严惩,甚至处死。
二、重用寒人。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三、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势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四、整顿赋役制度。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凡是州、郡、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凡宫府需要的物资,“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还减轻杂税、徭役等。
五、在法制上,刘裕对东晋以来苛刻的刑法也进行了改革,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
六、重视教育。敦崇学艺,修建庠序。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摘编自《宋书武帝本纪》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改革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材料二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
(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
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唐朝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 唐长安
B. 宋开封
C. 元大都
D. 明北京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 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 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 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