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材料二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
(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
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唐朝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 唐长安
B. 宋开封
C. 元大都
D. 明北京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 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 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 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A. 督抚权力较大,弱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 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 循其俗,施其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 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