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 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B.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D. 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
《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
B. 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 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
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社会的形成
B. 民间教育的发达
C. 宋代理学的兴起
D. 频繁的对外交流
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A. 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 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 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此做法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推动了民间私盐的发展
C. 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D. 保证了盐业市场的稳定
宋代某些地区的租佃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大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整体出租给包佃主,再由包佃主分散转租给租佃户,从而表现出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推动了生产发展
C. 改变了地租形态
D. 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