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A. 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 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 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此做法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推动了民间私盐的发展
C. 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D. 保证了盐业市场的稳定
宋代某些地区的租佃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大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整体出租给包佃主,再由包佃主分散转租给租佃户,从而表现出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推动了生产发展
C. 改变了地租形态
D. 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
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提法,出现有900多次。如《金史》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就有连续几次的均平赋役的政策和做法。这些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 凸显均平意识
B. 保护租佃经济
C. 维护小农经济
D. 增加财政收入
《廿二史札记•宋史》记载:“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曾任宰执及现任三少使相者,荫三人;曾任三少及侍御史者,荫一人。……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材料反映的恩荫制度源于( )
A. 世官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材料反映( )
A. 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 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C. 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 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