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

(题文)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C 【解析】 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 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B. 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 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查看答案

(题文)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种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 反映了唐朝主要经济中心在豫皖地区

B. 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 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D. 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

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

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主因

 

查看答案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A. 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 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 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 具有严格的参考标准

 

查看答案

唐太宗贞观三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据载在武后、中宗之前,史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导致“傥(同‘倘’)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由此可知,当时

A. 史官个人才能得到发挥

B. 史书修撰管理严格

C. 史官与大臣间矛盾尖锐

D. 修史制度需要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