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三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据载在武后、中宗之前,史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导致“傥(同‘倘’)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由此可知,当时
A. 史官个人才能得到发挥
B. 史书修撰管理严格
C. 史官与大臣间矛盾尖锐
D. 修史制度需要改革
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该做法的作用是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C. 限制了皇帝特权
D.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
C. 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D.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 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 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 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 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干政府评价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但资料显示,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然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朝的选官
A. 体现以德取仕的鲜明意向
B. 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
C. 纯用文吏而儒生仅为点缀
D. 纯用儒生而文吏仅为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