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欲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欲至与周争堠田”(注:划线部分是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 土地日渐私有化
C. 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 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题文)《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了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 种植五谷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男耕女织
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井田制已经瓦解
B. 铁犁、牛耕尚未普及
C. 土地私有成主流
D. 青铜农具仍大量使用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生产方式属于
A. 集体劳动
B. 小农经济
C. 封建庄园经济
D. 个体农业经济
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 B. 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
C. 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D. 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门之内。”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