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某戏剧在巴黎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而且对该剧给了高度赞扬,后来这出戏在美国一所监狱上演时,出人意料的受到囚犯们的热烈欢迎。据此分析,下列作品与该戏剧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格尔尼卡》
B. 《巴黎圣母院》
C. 《战争与和平》
D. 《西风颂》
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C.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 打击了基督神学权威
C. 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
D. 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物种起源》指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一论断
A.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B. 伤害了人类的尊严
C. 改变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D. 冲击了宗教神创论
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A. 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 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 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某西方学者指出:“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这些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材料中“这些思想家”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C. 提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