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黄休复提出绘画的“逸”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第二是“笔简形具”,形神兼备。当时绘画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
A. 儒佛道三者开始融合,影响画家创作
B. 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
C. 大批文人入仕无望,借物言志
D. 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
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材料反映了
A. 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B.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科技进步助推商业活动
D. 民间私印动摇统治基础
就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 寻求物理规律 B. 重视实用性
C. 是经验的总结 D. 领先于世界
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近代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此观点
A. 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
B. 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C. 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
D. 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天地间唯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夺焉,而理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这材料表明
A. 理学家希望通过帝王的“正心诚意”树立良好的政治典范
B. 封建帝王有意识的将理学树立为统治臣民的工具
C.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在理学的流变中被严重的曲解了
D. 理学家的“理”也是政治领域中对抗君主专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