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 “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他说:“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 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 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 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 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该入学履历反映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 《义务教育法》实施
C. “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 “文革”后恢复高考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A. 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 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C. 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 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 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出封建土地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