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 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 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 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制皇权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丞相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A. 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缩小了 B. 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仅限于三省长官
C. 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D. 便于集思广议,又互相牵制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过程中具有封驳权力的机构是
A. 门下省 B. 尚书省 C. 中书省 D. 工部
不同时期人们会有不同的理想,高中学生的最大理想就是考取好的大学,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理想在于“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影响古时人们的这种理想的制度是
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