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③必修.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起义队伍,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历史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思想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毛泽东“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三,指出他开辟这一革命道路的原因。

 

(1)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 (2)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原因: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利于开展革命。 【解析】 (1)依据材料出处“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民主和科学。 (2)依据材料时间1924年,以及材料中“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增加了反帝的内容,可知是新三民主义。结合所学可知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3)道路:依据材料“改变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原因:依据材料“毛泽东率领湘赣边起义队伍,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结合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相关所学知识可得出建立的原因是大城市中敌人力量强大,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而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利于开展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查看答案

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年代1830年),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内心十分苦闷,他们不安于现状,但又看不到出路,往往把希望与理想寄托于未来或遥远的异国。此时兴盛的绘画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1956年后,我国出现了很多出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这主要得益于

A. “双百方针”的提出

B.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查看答案

197710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

A.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查看答案

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A. 加强国防力量

B. 提高国际地位

C. 建立科研体系

D. 服务生产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